旅行疗法助力健康澳门建设——聚焦“旅游+健康”融合

频道:快讯 日期: 浏览:8

在澳门“1+4”战略框架下,“旅游+健康”成为推动经济转型与社会关怀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旅游不再仅是消费形式,也被视为一种潜在的健康支持资源。在这一背景下,一个由澳门科技大学副教授文俊领导的国际跨学科研究团队正以“旅行疗法”为切入点,探索如何通过旅游改善特定人群身心状态,为澳门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健康城市提供新路径。

一、研究从何而来:旅游与健康关系的复杂性与现实驱动

        我们的跨学科研究初衷源于新冠疫情时期对旅游与健康关系的深刻反思。疫情促使我们跳出传统视角,重新审视旅游的多重属性——它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更可能对个体健康与公共卫生产生深远影响。旅游对健康的影响兼具促进与风险两面性,这种“双刃剑”的特性构成了旅游与健康科学交叉研究的逻辑起点。一方面,旅游的高度流动性意味着游客可能暴露于各种健康风险之中,包括传染病传播、旅途中意外事故、暴力事件、野生动物接触等环境和安全因素。不当的旅游行为——如选择不适合自身状况的目的地、活动或交通方式——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健康问题,尤其对有健康问题的人群而言,这种风险尤为明显。另一方面,旅游正逐步被视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然接触、身体活动、社交互动、文化刺激、健康饮食以及康养服务等多重路径,旅游有潜力在心理支持、情绪调节、认知激活与幸福感提升等方面发挥积极效应。这种正面影响不仅限于健康个体,也适用于亚健康人群,甚至是状况稳定的慢性病患者以及其他脆弱群体。因此,研究团队重新审视旅游所承载的功能,深入探讨其在健康促进中的潜在价值。我们特别关注“健康问题人群的旅游参与”这一长期被忽视却极具社会意义的议题,提出并推进“旅行疗法”研究路径,力求在“旅游+健康”的融合赛道上,为科学理解与社会实践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在长期的研究观察与社会接触中,我们发现,许多并不处于最佳健康状态的人群——无论是身体、心理或认知方面存在限制——同样渴望外出旅行。然而,现有旅游体系长期以来以健全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在理念设计、服务流程与配套资源等方面,普遍尚未建立起对特殊需求人群的有效识别与回应机制。这一服务盲区,不仅使许多相关的潜在游客长期陷于“想旅游却难以成行”的困境之中,也在实践中频频引发值得警惕的健康后果,成为亟需正视的现实问题。例如,一些高血压患者在气候湿热的旅游目的地长时间行走,因行程节奏过快、缺乏补水与休息安排而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有认知障碍人群在导览信息模糊、陪护不足的情况下走失,引发安全事件;有心理障碍人士在人员密集、环境嘈杂或节奏紧张的旅途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失眠甚至情绪失控。这些真实案例揭示了当前旅游服务体系在面对脆弱人群时的结构性短板,进一步凸显了推动服务理念革新与产品体系转型的紧迫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旅游体验可能对身心健康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其中涉及的自然接触、身体活动与社交互动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心血管功能、提升睡眠质量与免疫水平。这些循证证据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在当下的公共健康支持体系中,旅游是否也能成为一种有效且可持续的非药物干预形式?它是否能够在这一体系中发挥出其长期以来被低估的潜在积极作用?而这,正是“旅行疗法”研究所聚焦的核心议题。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旅游是否有益,更关心哪些人群能够真正从中受益,以及如何让更多人以更安全、更舒适的方式参与其中。唯有通过理念更新、机制完善与实践深入介入,旅游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值得信赖的健康支持力量,走进更多人群的日常生活,释放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这一研究的推进,离不开一个协助紧密、背景多元的国际跨学科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团队由来自伊迪斯科文大学(Edith Cowan University)、澳门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多名学者联合组成,涵盖旅游管理、公共卫生、心理学、医学、市场营销、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致力于探讨旅游在健康支持中的潜在作用,尤其聚焦有健康问题人群的旅游参与。作为全球较早聚焦旅游与健康交叉研究的团队之一,我们致力于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一个跨越健康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平台,推动旅游服务、健康促进与人文关怀的统筹整合。团队成员拥有多样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从多维视角共同理解“旅游+健康”的交叉命题。旅游学者从服务适配与行为机制切入,医学与心理专家关注干预成效与风险管理,公共卫生学者提供群体分析支持与政策建议,而传播与市场领域的成员则推进成果的公众表达与实践转化。通过定期线上会议与实地联合调研,围绕“健康问题人群的旅游参与”这一核心议题,团队建立了涵盖概念化与理论化、方法整合与设计、旅游行为调查、临床疗效检验以及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与理论提炼等多个模块的研究框架。我们不仅关注个体层面的健康改善,也强调支持政策与社会环境的协同作用,力求将“旅行疗法”从理论构想发展为一种可实践、可评估、可推广的健康支持路径。

我们始终相信,回应复杂社会问题需要跨学科的共创与合作。在“健康+旅游”的融合议题中,这种协作不仅是研究手段,更是一种面向现实的开放姿态。我们的目标愈加明确:不仅是推动理论进展,更要真正推动社会关注那些健康状况不尽完美、但依然渴望体验世界、保持尊严与活力的个体,让他们以平等而体面的身份重新被纳入可及、可负担、可感知的旅游生活中,成为未来健康旅游愿景的重要组成。

二、研究如何展开:从理论建构到实证推进的多阶段探索

       我们始终坚持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并行的策略,按照“概念与理论探索—方法讨论—实证调查” 的路径推进这一长期性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力求实现从学术创新到现实应用的有效转化。

        在第一阶段,研究团队系统梳理并阐明了旅游对健康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围绕其双重特性展开理论建构。我们首次引入“熵”这一物理学概念,尝试以系统科学的视角解释旅游体验对健康状态的潜在影响机制。该理论常用于描述生命系统从有序走向无序的自然趋势,已被引入健康科学领域,用以理解人体从健康迈向疾病乃至生命终结的过程。我们据此提出:积极的旅游体验有助于延缓这一“失序”过程;反之,若旅游体验不佳,则可能增加身心负荷,加快“熵增”进程,从而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理论视角为旅游与健康科学交叉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解释框架,并为后续的“旅行疗法”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成果于2024年发表在国际旅游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并获得CNN、《华盛顿邮报》、《澳大利亚人报》、福布斯、福克斯新闻等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三个月内被提及848次,传播影响覆盖人群近27亿人次。在这一阶段,我们还正式提出并界定 “旅行疗法” 这一跨学科新概念,强调旅游可能通过非医疗手段带来身心层面的健康益处。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健康人群,同样也为亚健康个体及某些健康状况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提供支持路径,甚至在动物疗愈研究中亦展现一定潜力。我们发表于另一国际权威期刊《Tourism Management》的代表性文章《Tourism as a dementia treatment based on positive psychology》以失智症群体为切入点,探讨了旅游活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潜力。该文自2022年发表以来,在全球媒体中被提及逾千次,仅在当年6月至10月即覆盖逾10亿人次,为 “旅行疗法” 理念走向公众视野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第二阶段,研究团队聚焦于健康问题人群在旅游参与中的研究方法论挑战,围绕样本获取、数据收集与研究设计等核心环节展开深入探讨。针对该类特殊人群在研究中的代表性、可达性与伦理敏感性,我们提出应融合传统旅游学方法(如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经典医学研究路径(如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构建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跨学科实证研究框架。在研究对象筛选方面,需明确临床可出游能力,设定清晰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在数据获取上,应综合主观感受、客观生理行为指标和多方观察报告,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多角度完整性。同时,研究应以第一手数据为主,社交媒体等非结构化资料仅作为辅助,避免偏倚。这些方法整合与策略优化,旨在提升研究的严谨性与现实导向,为“旅行疗法”的实施提供技术与数据基础。

        在第三阶段,研究团队以失智症群体为代表性案例,展开系列实证研究。我们通过访谈轻度失智症人士、其照护成员以及酒店从业者,深入了解其在旅游参与中的现实需求、心理动机与障碍感知。研究发现,该群体不仅渴望获得平等、尊重的旅游机会,也期待通过旅行展现能力、提升信心。然而,当前旅游接待体系在认知友好服务方面尚显不足,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必要的支持培训与服务指引,旅游环境对其仍存隐性排斥。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开发并验证了衡量该群体出境旅游动机与制约因素的量表工具,为后续健康干预产品的精准设计与效果评估提供了量化支持。我们强调,“旅行疗法” 不应停留在理论设想或宣传口号层面,而应逐步发展为具备结构化流程、标准服务规范与科学评估机制的健康干预路径。在未来研究中,团队将继续拓展对不同健康问题群体旅游参与的深入调查,评估“旅行疗法”在现实语境下的适应性、干预效果及其在公共健康体系中的应用前景。

三、实践在哪里生根:澳门“旅游+健康”融合的现实土壤与路径探索

       澳门作为“旅游+健康”融合理念的承载地,具备良好的政策基础与实践潜力。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在“1+4”适度多元化发展策略中,推动“大健康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倡导“建设健康城市”“全方位促进居民健康”,为“旅行疗法”的探索提供了制度保障与发展空间。

        澳门的城市特质和资源禀赋亦为实践提供良好条件。城市空间紧凑、社区紧密,有利于小规模、个性化、社区导向的旅行疗法试点。旅游接待能力强、医疗体系完善,中西医并存的健康文化氛围,为多样化干预提供基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如妈阁庙、大三巴牌坊等地标,提供了“记忆唤醒”路线的设计素材,能够通过多感官体验激发认知与情感连接;在老年社区中,探索“文化微旅行”和“城市康复漫步”等活动,促进身心健康与社会参与,展现本地化疗愈的可能性。智慧城市建设为创新服务提供了契机,未来可通过信息平台嵌入健康提醒、慢病提示等功能,提升服务的温度与效率,使旅行疗法更加具有公共服务属性。

基于此,团队拟推动研究成果在澳门本地化应用。联合高校、医疗机构与旅行社,探索包容性旅游环境的建设可行性,包括空间优化、员工培训及陪护导览等。同时,计划推动筹建“健康旅游干预实验平台”,整合旅游参与与健康反馈数据,为政策评估提供依据。我们建议鼓励本地机构开发轻照护型旅游产品,如“慢行澳门”“亲子陪伴康养游”等,满足不同健康背景群体;在人才建设方面,探索设立培训机制,提升本地服务队伍能力。团队亦计划与澳门旅游局及高校合作,围绕“旅行疗法”落地开展研究,提出发展指标与政策建议,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我们坚信,“旅行疗法”不仅是前沿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更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创新服务模式,有望成为澳门推动“旅游+健康”融合的创新路径。

五、结语:从研究走向生活,让疗愈真正发生

      “旅行疗法”并非抽象概念,更是扎根现实、回应人群实际需要的跨领域探索。它不仅讨论“能否出行”,更关注“如何让旅行更有意义”,尤其是对那些健康状况特殊但同样渴望亲近世界的人而言。在城市空间宜人、社区联系紧密、文化氛围浓厚的澳门,我们看到了旅行疗法落地的现实可能。这不仅关乎健康的支持方式,也关乎城市对“关怀”与“宜居”的全新诠释。

未来,我们希望这项研究不仅停留在理论层次,而能转化为一次轻松的出行、一段熟悉的街巷、一场亲情重聚。我们期待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研究成果走向生活,在澳门这片土地上,带来有温度的改变。